學院概況
學院簡介
2022-04
在中國高等院校中,北京大學最早設立了考古學的教學研究機構。1922年,北京大學國學門下成立考古學研究室;1952年,在曆史系內成立考古專業。北大考古的曆史,和中國考古學的曆史幾乎同樣久遠。考古專業成立以來,幾代學者筚路藍縷、艱苦奮鬥、勵精圖治,將專業發展壯大成今天的基礎設施完整、學科覆蓋面寬、教研力量雄厚的考古文博學院,爲中國考古學術事業的發展,培養了大批優秀專業人才,做出重大貢獻。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现有考古学系和文化遗产学系(2007年设立),前者有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商周考古、历史时期考古、外国考古、科技考古等5個教研室;后者有博物館与文化遗产、古代建筑、文物保护等3個教研室。另有北京大学考古实验实践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2009年)、北京大学考古虚拟仿真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2016年),以及陶瓷考古与艺术研究所、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宗教考古研究所、中国古代玉器暨玉文化研究中心、图书資料室(包括苏秉琦图书室和张政烺文库、张光直文库等)、教学標本室(包括石器、动物骨骼、人体骨骼、植物、陶瓷、古建筑标本)等多個教学科研机构,并建有辽宁营口金牛山、内蒙古呼和浩特大窑、湖北天门石河镇、山西曲沃曲村、北京房山琉璃河、四川忠县干井沟和河南南阳八里岗、陕西扶风周原、河南淮阳平粮台、福建安溪下草埔、江西景德镇等考古教学实习基地或考古工作站。
如何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始终是我院学科建设的核心问题。随着基础条件的逐步改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北大考古在考古学和博物館学两個专业的基础上,先后增设文物保护专业(1993年)、古代建筑专业方向(1998年)和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考古学方向)(2017年),不断完善培养方案,融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于专业教学,明确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三個层次的专业课程,已形成以中国考古学为“体”、科技考古、文化遗产保护技术为“用”,外国考古学为补充的学科体系,凝练出以中国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实习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加强通识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科学素养。
授业于田野之间,树人于实践之中。田野教学是北京大学考古育人体系的核心环节。自1957年在河北邯郸开始田野考古实习起,北大《田野考古实习》课程已走过六十多年的历程,建立的“北大模式”影响深远,其内涵也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如今实习课程实现不同专业学生全覆盖,包括考古、博物館、文物保护、文物建筑、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考古学方向)等专业及方向,在原有模式的基础上,新增“保护、利用”以及实验考古等环节和信息化内容,以实习基地为依托,积极探讨考古教研与当地经济、文化振兴相结合,从而形成更为完整的全新的训练模式。《田野考古实习》课程先后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授课教师入选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将解决考古学术问题的重要遗址作为实习基地,将学生学习内容与重大科研相结合。
2021年9月至2022年1月,2019級本科生于甯夏鹽池張家場遺址進行田野考古實習
2021年9月23日,2018级博物館专业同学在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館进行专业实习
2021年3至7月,2018級文物建築專業本科生于浙江、河南、湖北等地進行文物建築和文化遺産踏查實習,于山西太原崇善寺、大同關帝廟、雲岡39窟、應縣木塔進行測繪實習
2004年7月,2001級文物保護專業本科生于甘肅敦煌實習
自1990年開始評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以來,我院參加或主持的獲評項目高達34項。2021年10月18日,在河南省三門峽市舉行的“第三屆中國考古學大會”開幕式上,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其中我院參加或主持的項目有15項。
在田野中寻求真知,守正创新,务实致远。目前,我院积极推动校地合作,正在重点建设山东临淄、陕西周原、宁夏盐池三個标准化的实习基地,同时积极筹措海外考古基地。根据新时期考古学科发展的情况,我院正大力推动考古实习基地的标准化、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和国际化,即“基地+”的发展模式,积极探索田野考古发掘的新方法和新理论,同时进一步完善田野考古实习课程的教学体系,依托考古实习基地建设虚拟教室,改革田野实习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推动高校田野教学实践中5G和VR技术的新应用,把实习基地及田野实习建设成传播文化自信、道路自信以及中国文化的新名片。
2021年10月9日,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鹽池基地揭牌儀式
在專業開創初期,北大考古便積極進行考古學話語體系化建設,繼1975年初步編纂《中國考古學》各段講義及其輔助教材之後,1985年以鄒衡爲主任,進一步成立“北京大學考古學叢書”編委會,旨在出版考古系教材、專著和學術論文。2020年6月,我院決定將建設“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教材書系”工程作爲學科發展戰略,加強學術成果轉化,全面提升教學質量,積極建設和完善中國考古學的學術體系、學科體系、話語體系,爭取在我國高校中率先建成初具規模的外國考古專業方向的課程體系,同時加快中國特色的文化遺産學課程體系建設,更好地服務國家文化戰略和文化遺産保護大局。
2020年11月18日,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教材書系”簽約儀式
我院共獲得20項國家級、省部級的教學成果獎項。其中鄒衡執筆《商周考古》獲首次頒發的國家級優秀教材獎;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獲國家級優秀教材特等獎,《古陶文彙編》獲國家首屆古籍整理圖書三等獎;《田野考古實習課程》獲評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感悟考古》課程獲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清官式大木作虛擬仿真教學實驗》獲評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中國建築的科學認知:北大文物建築田野記錄與價值發現課程體系的創新與實踐》先後榮獲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新石器時代考古教學與研究”榮獲北京市高教局高校教學一等獎;文物保護技術專業獲評北京市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文化遺産踏查與測繪實習》獲評北京市“優質本科課程”,“清官式大木作”虛擬仿真教學課件獲第六屆全國高等學校教師自制實驗教學儀器設備創新大賽自由設計類二等獎,等等。
如今北大考古拥有国内高校最完整的考古学科体系,学院凝聚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科方向均衡、规模效应明显的顶尖澳门一肖一码一必中一肖一,现有教师44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含新体制副教授)17人,助理教授9人。同时还十分注重发挥退休老教授的作用和借助其他单位的教学科研力量。总之,师资配置日趋合理,师资力量为全国高校考古教学科研单位中最雄厚者。而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作为国家重点学科,拥有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享有很高威望的专家学者,和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学者及学术带头人,考古教学和科研处于领先水平,在国际上也有很大的影响力,享有“中国考古学家的摇篮”“21世纪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的赞誉。
長期以來,我院極爲重視教學科研團隊建設,尤其是促動孵化高水平人文交叉、文理交叉、文工交叉學科研究團隊。加強優勢學科方向,如中國考古學、田野考古、陶瓷考古、佛教考古以及科技考古(特別是碳十四測年、古DNA)等方向的團隊建設,以推動教學科研的縱深發展,積極謀求對世界考古的貢獻。
目前,我院正积极筹建人类演化研究中心。早期人类及其文化的研究自从北京猿人化石发现以来,一直是国际国内学术界十分关注的课题。围绕这一课题,我院在裴文中、贾兰坡、吕遵谔、王幼平先后指导与主持下,曾参加过广西大新县牛睡山黑洞巨猿牙齿化石的发掘和北京周口店、湖北长阳和五峰、内蒙古呼和浩特大窑、四川资阳鲤鱼桥、辽宁营口金牛山、山东沂源、河南南召小空山、河北涞水北边桥、湖北江陵鸡公山、江苏南京汤山、河南郑州老奶奶庙旧石器遗址、广东磨刀山与黄门岩遗址、新疆通天洞遗址、四川皮洛等旧石器遗址的调查和发掘,其中辽宁营口金牛山人化石和南京汤山人化石、新疆通天洞遗址、四川皮洛等重大发现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湖北鸡公山人类活动遗迹对我国早期人类居住遗迹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郑州地区多個遗址的研究工作确立了中原晚更新世古人类文化发展序列,揭示出中原地区现代人出现的考古学证据。新疆通天洞遗址、磨刀山与黄门岩遗址、皮洛遗址为研究东西方早期人类迁徙与旧石器文化交流、早期东亚现代人起源、人群迁徙与文化交流等课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此外,近年来以旧石器时代石器和骨器的制作与使用为主要内容的实验考古也有重要进展。
皮洛遺址聯合考古隊員合影
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的考古研究一直是我院工作的重點。幾十年來,在蘇秉琦、鄒衡、俞偉超、李仰松、高明、嚴文明、李伯謙、劉緒、趙輝、孫華、徐天進、張弛等指導、帶領和主持下,北大師生參加調查和發掘的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遺址已達數百處,其分布範圍幾乎已涵蓋了中國大陸的所有省區,諸如陝西西安半坡、華縣柳枝鎮元君廟、泉護村南台地,河南洛陽王灣,河北邯鄲澗溝、龜台寺,山東長島北莊、諸城前寨、昌樂鄒家莊,湖北黃陂盤龍城,甘肅蘭州青崗岔,青海樂都柳灣和貴南尕馬台,廣東南海鱿魚崗,北京昌平雪山,河南鄧州八裏崗、鄭州二裏岡、安陽大司空村、偃師二裏頭,江西清江築衛城、吳城,山東臨淄,湖北紀南城,陝西周原,山西曲沃縣曲村,北京房山琉璃河等。通過大量調查發掘和綜合研究,不斷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在新石器時代的考古學文化區系類型、年代分期、聚落演變、社會結構、農業起源等課題的研究上,在青銅時代文明與國家起源、夏文化探討、先商與先周文化、東夷文化、鄭州商城與安陽殷墟考古分期、周代晉侯墓地、商周青銅文化結構體系和甲骨、金文與簡帛文字等課題的研究上均取得了豐碩成果。特別是承擔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課題,深入參與中華文明探源研究工程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加強了多種學科的交叉與合作,極大地促進了研究的深入發展。其中鄒衡《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獲首屆全國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嚴文明《仰韶文化研究》獲二等獎;孫慶偉《追迹三代》獲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劉緒《晉文化》獲北京大學第十一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等等。此外,李仰松主持的中國西南少數民族調查,民族考古研究亦有不少收獲。其中一些調查成果,如《滇西南與海南島——民族考古調查報告》正在整理,即將付梓。目前,新石器商周考古教研室正以歐亞乃至全球視野,重點對聚落演變、文明探源、農業起源等重大問題進行綜合研究,科學闡釋中華文明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和發展、區域發展互動與變遷、以及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等關鍵問題。
2017年,周原遺址發掘區鳥瞰
關于漢和漢以後各代的考古研究,除了各類遺存的年代分期,城址、墓葬制度的構建等,重點集中在佛教石窟和瓷窯遺址的調查與發掘。在閻文儒、宿白、馬世長的指導主持下,我院對全國大部分佛教石窟進行調查,並重點對山西大同雲岡,河南洛陽龍門,甘肅敦煌、麥積山,新疆克孜爾,甯夏須彌山,山西天龍山等石窟作了實測記錄和研究。在此基礎上,閻文儒撰寫了《中國石窟藝術總論》《龍門石窟》等一系列論著;宿白將考古學方法運用于石窟寺研究,開創了石窟寺研究的新階段。他主編的《中國石窟·克孜爾石窟》(一至三)獲考古學研究成果獎一等獎,《中國石窟·龍門石窯》《中國石窟·庫木吐喇石窟》等被譯爲日文出版發行,其專著《中國石窟寺考古研究》獲1996年美國史密森尼學院和東亞藝術研究中心聯合頒發的第二屆島田著作獎。孫華等主編《中國佛教石經·四川省第一卷》獲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佛教文化研究中心頒發的2015年度“沼田智秀圖書獎”。在宿白、楊根、權奎山、秦大樹主持下,結合學生實習,我院重點發掘了觀台窯、洪州窯、青蓮窯、越窯、定窯、景德鎮禦窯廠等20多處著名的古代窯址,調查了各地窯址數百處,並在海外肯尼亞、坦桑尼亞、埃及、伊朗、日本、韓國、越南、印尼、新加坡、柬埔寨、法國、匈牙利等國家開展出土中國瓷器的調研,將陶瓷考古研究推進到新高度。觀台等窯址的發掘和研究成果獲得1994年日本著名陶瓷學者小山富士夫第十五回紀念獎。洪州窯的發掘與雞公山舊石器時代人類活動遺存及晉侯墓地的發掘與研究一起獲北京大學首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大獎。在進行瓷窯調查發掘的同時,我院陶瓷考古團隊還注意對古代瓷器的燒制工藝技術等展開分析研究,舉辦了多次實驗考古教學。目前,曆史時期考古教研室聚焦陵墓制度、石窟寺考古、陶瓷考古、民族考古、喪葬習俗、文明互鑒等重大課題,嘗試用考古資料闡釋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政治格局的形成和發展,系統論證傳統社會政治文化的多元性與同一性,深入探討文化傳承與文明交流互鑒。在研究理路上,積極探索運用考古資料進行曆史建構,聯接起考古學跟社會史、思想史之間的紐帶。
2014年,景德鎮明清禦窯廠發掘
我院文物建築專業方向,提出“以建築見證文明”的學科目標,獨具特色。每次踏查實習的文化遺産點在100-150處之間,自建立以來,已調查、測繪了1500多座建築。在建築精細斷代與形制時空框架建構、宋金元明木構建築的新發現、建築考古遺址複原、金屬建築、石窟寺營造以及數字化等方面,成績斐然。
2019年,2016級文物建築專業本科生于河南少林寺初祖庵
北大考古始終重視科技賦能,重視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深化考古學研究。現在,我院已形成較爲完備的考古科學實驗室。在考古年代學方面,擁有14C常規測年、14C加速器質譜測年、不平衡鈾系法測年、熱釋光測年、電子自旋共振法測年等多種年代測定手段。陳鐵梅、原思訓參加研制的“14C测定年代用中国糖碳标准”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运用上述手段,取得一系列新的测年数据,在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及佛教石窟寺考古研究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我院考古年代学居于世界前列,成为我国第四纪年代学研究中心。在材料分析、文物保护的实验研究也取得了重大成绩。前者如,通过对考古资料的成份分析探讨古代制品的产源、流通和工艺技术等课题,已初步形成规模化的数据库;后者如,利用同位素方法探讨古代陶器文化之异同、各区域青铜文化源流,对古人类食性与环境及大遗址保护、丝织品保护、简牍保护等重大课题进行研究,且不乏发明专利。2021年11月,我院开始建设生物考古实验室。该实验室将以考古学问题为导向,与学院既有学科方向相互补充,结合语言、历史、地球科学等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探索人类起源、人群迁徙和混合、动植物驯化以及古微生物进化机制等重大学术问题。2022年3月10日,“中华文明国家文物基因库”与“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心和北京大学动植物考古年代学联合实验室”正式揭牌,标志着北大考古又走向一個新的里程。北大考古将以此为契机继续发挥学科优势,多元合作,加强交叉研究,积极申报考古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促进考古学科转型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夏商周斷代工程期間實驗室建成碳十四測年用二氧化碳收集系統
北大考古强调文理交叉、与时俱进,努力培养人文素养良好、专业基础扎实、理论实践并重、富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考古学和文化遗产学领军人才。目前,我院以每年50名本科生、24名硕士生和18名博士生的规模,向国内外输送不同层次的专门人才。此外,每年还接收国内外一定数量的进修生和进修教师,不定期举办考古学和博物館学高级研讨班、硕士课程研究生班以及田野考古培训班等。
考古专业教育70年来,北大考古培养了一批批优秀毕业生,投身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考古文博行业,扎根田野一线,为考古学贡献北大力量。截至目前为止,我院已培养出本硕博毕业生3136人(含大专班52人),其他毕业生3578人,接纳了前苏联、越、日、韩、美、英、德、法、意、波兰、匈牙利、挪威、瑞典、丹麦、比利时、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墨西哥、斯里兰卡等25個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进修生、本科生、研究生190名,将中国考古学推向世界。同时,我院曾先后邀请美、英、日、韩等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的学者前来讲学,教师经常外出参加学术会议、访问、讲学或合作研究;并同美、日、土耳其、匈牙利、蒙古、波兰等国学者合作进行田野考古发掘和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院举办了多场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和系列讲座(线上、线下)。通过这些交流,取长补短,大大提高了教研水平和国际视野,促进了学科建设。
考古專業教育70年來,北大考古艱苦創業,不斷進取,排除幹擾,克服困難,在教學、科研、學科建設各方面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迄今已發表的學術著作達400余部,學術論文和報告4700余篇。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已出版稽古系列叢書5部、《考古學研究》13卷、《古代文明》16卷。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已出版《古代文明研究通訊》92期(截止到2022年3月),震旦系列叢書41部,博雅書系5部,論文集2部和圖錄1部。此外,陶瓷考古與藝術研究所、中國古代玉器暨玉文化研究中心也已分別出版《陶瓷考古通訊》8期、《玉器考古通訊》14期。“七五”以來,我院承擔的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200余項。目前,正在進行的國家級和省部級重點項目37項,我院曆年獲得各項獎勵60項,其中國際和國家級獎5項、省部級獎55項。
學院出版物
學院2021年部分學術成果
考古專業教育70年來,北大考古積極承擔國家文物事業戰略規劃、政策法規、標准體系、流失文物追索、人才培養和遺産活化展示利用等重大任務,爲國家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建設及申請世界文化遺産工作提供基礎研究、咨詢報告和政策建議,做出前沿成果,提升學術話語權,爲中國特色考古學科發展提供理論方法體系支撐,推動國家考古文博事業發展。
回顾过去,成绩令人欣慰,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时代在前进,我们取得的成绩与考古事业发展的要求、与国际水平都还有距离。我们在考古学理论建设、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不同学科间的合作、國際合作交流、继续教育、公众考古、外国考古等方面还应加紧努力,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讲好“中国故事”。我们有决心和信心,秉持“扩大优势,建设体系;特色布局,面向国际”的原则,继承传统,致力创新,建设具有国际视野、世界格局的一流考古学科,在新时代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贡献北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