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廣袤的國土上,分布著浩如繁星的文化遺産,她們是曆史的産物,同時也是曆史的見證。北京大學文物建築專業與生俱來的使命,即是研究、保護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産,發揚她們的價值。自2005年開始,北大文物建築專業即在三年級本科田野實習課程中,安排了大空間尺度的踏查教學,意圖通過這樣的田野實踐,讓學生能切實地認識到我國文化遺産的多樣性、複雜性和現實性。通過高強度的田野實踐,訓練學生掌握全面記錄文化遺産曆史信息和現實情況的能力,爲日後的價值研究和保護及利用研究打好基礎。十多年來的教學實踐證明,踏查實習取得了優異的教學效果,許多學生正是通過踏查實習,認識到文化遺産在當今社會中的價值和處境,提升了學習能力和專業技能,樹立起從事文化遺産研究和保護的信心。2018年,北大文物建築的本科專業課程體系——中國建築的科學認知,榮獲國家級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文化遺産踏查實習即是這一課程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2019年,二十岁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文物建筑专业,迎来了自1999年创办以来的第十次本科田野实习。文物建筑教研室主任徐怡涛教授任实习教学领队,率助理教授张剑葳和彭明浩老师,构成了本次实习的教师团队,文物建筑专业2018级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共7人,担任实习助教,配合教师参与不同阶段的实习。北京大学教务部本科教学改革项目为本次教学提供了专项经费支持。
2019年3月-4月间,北大文物建筑专业师生共进行了总计41天的踏查实习。踏查行程涵盖山东、江苏、上海、江西、安徽、山西、陕西、湖北、河南、河北10個省(市),踏查内容包括古代木构建筑、砖石塔、古城墙、石窟、墓葬、建筑遗址、古典园林、古村落、民居、近现代建筑、博物館等类型的文化遗产点约119处。实习中,训练学生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对踏查对象进行了详尽、高效的记录,取得了丰富的实习成果。
2019年文物建築專業本科踏查實習路線(制圖:王可達)
2019年文物建築專業本科踏查實習(東線)踏查點
2019年文物建築專業本科踏查實習(西線)踏查點
在總計41天的踏查實習中,同學們實地考察了自唐到近代的、多種類型的建築實物遺存,參觀的建築遺址更可上溯至戰國時期。親眼見到曆史上各時代典型建築遺存,親身體會建築的布局關系、空間結構及建築形制、構造等,使同學們對于既往課堂中所學習到的知識有了更爲深入的理解,理論與實際得以融會貫通;身處實地,同學們更深切地感受到古人與文物建築的關系、以及古建築上累累曆史痕迹的同時,對自己所學習的文物建築專業也有了更深的體會。

作爲以建築爲對象進行考古學研究的學科,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文物建築專業十分注重培養學生高效、全面地記錄文化遺産現場信息的能力,即以全面、多源和可辨析的史料標准,建構文化建築曆史信息記錄體系,使建築成爲見證曆史的史料。
在本次踏查实习过程中,17位本科生同学在3位老师及7位研究生助教的指导及帮助下,首先在校内学习了踏查原理和测绘技术,在踏查中,除做全面摄影记录外,每個学生都进一步地实操了使用包括三维扫描仪、无人机、全景、摄影建模等多种技术手段,对文化遗产进行多方位记录,力求获得全面、多源、准确的一手史料。这不仅是仪器设备操作和数据处理的技能训练,更是记录文物现场信息、开展建筑考古研究的重要前期环节。在实习教学中,教师引导同学们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田野工作中注意总结经验,培养学生养成全面记录、细致观察、吃苦耐劳、协同合作的良好学习及工作习惯,在提升自身技能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价值。
攝影測量photoscan模型(河北正定天甯寺淩霄塔)
三維掃描切片(湖北武當山紫霄宮大殿)
踏查實習的每一天都是緊張而有序的,從日出到日落,有時一天要奔波數百裏,有時行程密集得只能在車上吃午餐。白天,師生們按計劃觀察記錄各點;晚上,或是整理資料,或是講評討論。41天的踏查行程,風雨無阻,沒有一天不充實,沒有一天不收獲。
踏查實習緊張而辛苦,時常只能在趕路的途中就餐,但同學們依然精神飽滿,樂觀昂揚。
徐怡涛老师讲授博物館记录要点
彭明浩老師點評形制分析作業
本次實習過程中,帶隊老師實時根據考察的內容進行相關的擴展與講解,介紹研究方法,並布置相應的作業,從而使同學們除了對文物點的踏查和記錄外,更多地體會並親身參與到古建築研究當中。例如在山西大同九龍壁,同學們在自己技術記錄成果的基礎上,對其進行了年代疊壓關系的分析。同學們在通宵達旦的熱烈討論和細致計算分析之後,得到了令人欣喜的成果——同學們親手發掘到了前人未注意到的、諸多蘊含在建築遺存中的曆史信息,親身感受到全面記錄的價值和曆史研究的魅力。
大同九龍壁正射影像與曆史信息分析
考察途中的教學形式是多樣的,除了在文物點開展現場教學外,教師還安排了講座交流。3月21日,全體師生在東南大學中大院209室,與東南大學建築學院的著名建築史學家張十慶教授、朱光亞教授進行學術交流,徐怡濤老師重點介紹了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文化遺産田野踏查教學實習的曆年情況及本次安排,隨後就南方地區古代木構建築特點等問題與張十慶教授展開深入探討,同學們在交流中受益良多。
校際學術交流,徐怡濤、朱光亞、張十慶(從左至右)
北大踏查實習一路走來,獲得各地文物工作者的大力支持,在山東、在湖北,當地文物部門都給予了無微不至的協助和支持。在西安,畢生從事考古發掘的北大校友,著名古代都城考古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毓芳先生,親自帶領北大師生參觀了漢長安城遺址、秦阿房宮遺址、鹹陽宮遺址等重要考古遺址。這些重要的建築遺址均由李老師親自主持考古工作。踏查期間遇到了連續降雨的不利天氣,但年近八旬的李老師不辭辛苦,在各遺址點實地爲師生們進行了詳細、耐心的現場教學,針對大家提出的問題一一做出解答。在低溫和泥濘的環境中,同學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考古工作者的堅持和奉獻,受到了知識和精神上的雙重洗禮。
李毓芳先生爲北大師生講解考古遺址情況
武當山是道教聖地,世界文化遺産。在武當山旅遊經濟特區及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支持下,全體師生對紫霄宮、南岩宮和泰和宮金殿等武當山文物建築的精華,進行了深入的踏查記錄。在武當山工作的4天中,同學們對中國古代道教建築的規制、文化及中國建築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關系,有了深刻的感受。

41天的踏查實習(東線、西線)中,同學們行程萬裏,親眼看到、親自見證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寶貴價值。我們要做什麽?我們會做什麽?我們做的事有什麽價值?這些問題在一次次的田野實踐中,答案逐漸清晰,同學們的工作精神和社會經驗都得到了磨煉和提升。踏查出發前,同學們充滿期待,踏查結束後,同學們充滿信心。
· 鸣谢 ·
本次实习得到了山东、江苏、上海、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各省文物局、古建筑保护研究所、文物考古研究所、省博物館,以及曲阜文物局、景德镇市文物局、苏州市拙政园管理处、苏州市留园管理处、湖北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政府等途径各市、县地方文物部门及相关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使得此次文化遗产踏查实习和技术记录更加顺利而圆满地完成。此外,曲阜市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云冈石窟研究院等文物管理部门也在本次实习中提供了帮助。在与上述部门的接触和交流中,同学们了解到文物建筑相关的日常管理、保护、利用、研究等方面的工作详情,对文物工作一线的情况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同学们的技术记录成果,也将作为地方文物基础资料的补充,回馈给当地文物部门,得到各单位及文物工作者的广泛认可。
文物建築專業師生本次田野實習教學,得到北京大學教務部教改項目經費的大力支持,專業師生衷心感謝,我們將一如既往,毫不松懈,發揚專業創辦二十年來的堅韌精神,提高教學和學習水平,爲國家文化遺産的研究保護,爲北京大學雙一流建設貢獻更大價值。
16級文物建築本科生名單:魏雨淙、蒲萍、韋曦、侯柯宇、張夢蕊、王可達、劉雲聰、田雨森、趙小雯、張旭、王卓、周珂帆、方遠炀、付詩怡、周钰、王振猛、王子寒
本次踏查實習助教名單:黃青岩、高勇、王藏博、袁琦、毛靜彥、張子歡、鐵瑩
執筆:黃青岩、高勇、王藏博、袁琦、毛靜彥、張子歡
審稿:徐怡濤、張劍葳、彭明浩
排版:崔嘉寶、黃青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