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糧台遺址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大連鄉大朱莊村西南,1980年發現並進行了發掘,是中國最早確認的史前城址之一。2014-2019年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組成考古隊重啓遺址的發掘和研究工作。經過數次系統發掘,揭露面積4000余平方米,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新發現和新認識。
1.中国最早的城市“中轴线”布局特征
考古鑽探和發掘揭示出平糧台龍山文化城址平面呈正方形,並具有對稱分布的城門,其中南、北、西城門居中,東城門遭晚期破壞。

平糧台龍山文化城址平面
2019年發掘在城內“中軸線”位置發現一條南北走向的龍山時期道路,兩端分別對應南、北城門,顯然已經具備了“中軸線”布局的實際意義。在貫穿“中軸線”的南城門內外發現了層層疊壓的龍山時期的道路。其中,最早一期道路同城牆建築年代相當,最晚期道路大致爲平糧台龍山時期最晚階段,說明平糧台城址南城門一直在延續使用。
2016、2019年兩次考古實習在平糧台龍山城址的東南部揭露出統一規劃,並有序發展的四排高台式房屋建築。排房均規劃在“中軸線”的東側,由最初的兩排向南北方向擴展爲四排。每間房屋的門向朝南,布局整齊,顯然是經過嚴整的規劃、設計。
2. 中国最早、最完备的城市排水系统
龍山城南門陶排水管
继上世纪在南城门道路下发现的倒“品”字形陶排水管道之后,新发掘出四组龙山时期陶排水管道。其中两组位于南城门附近。 2019年考古实习,又在城内高台式排房的室外垫土之下还发现两组东西向敷设的陶排水管道。这些陶排水管节节套扣在一起,或纵穿城墙基础,或沿排房建筑的外缘平行分布,两端有进、出水口,与城内的东西或南北向的排水沟相连通,是目前国内发掘的年代最早、最为完备的城市排水系统。
3. 中国最早的车辙
龍山文化時期道路與車轍
2015年的发掘在南城门附近最早期道路路面之上,发现有车辙痕迹。车辙宽 0.1-0.15米,深 0-0.12米,最明显的一条长 3.3米。其中一组平行车辙间距 0.8米,初步判断为 “双轮车 ”车辙印迹。经碳十四测年,其绝对年代不晚于距今 4200年,这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车辙痕迹,与二里头遗址发现的二里头二期车辙相比,将我国“车”(很可能是双轮车)的起源至少提前了 400年。据考古资料,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至晚在距今 4500年便有了用于运输和战争的板轮车,平粮台龙山文化时期车辙的发现对研究我国车的起源以及早期东西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4. 出土一批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高等级遗物

龍山文化陶器獸面紋刻畫圖案
平糧台城址出土了一批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重要遺物,包括玉器、相當數量的磨光黑陶杯、豐富的陶器刻畫紋樣和完整黃牛祭祀現象,是龍山時期重要的區域性中心。其中一件玉冠飾殘片,從形狀和加工特征看,與後石家河文化、海岱龍山文化的同類器物近似。一件龍山文化時期陶碗,表面刻畫有對稱特征的複雜獸面紋,與長江流域的早期玉器獸面紋的表現方式十分接近,並延續至商周時期的青銅器裝飾紋樣。平糧台龍山城址內還發現有四具用完整的黃牛祭祀的現象,並存在使用肩胛骨占蔔和普遍利用牛骨制作骨器的現象。黃牛是龍山時代進入中原的家畜新品種,在平糧台龍山城址的大量發現對研究起源于西亞地區的黃牛如何融入中原傳統的粟作農業經濟體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龍山文化的黃牛祭祀現象
平糧台遺址的新發現和研究成果表明平糧台龍山時期城址是我國最早的、規劃嚴整的高等級史前城址,開創了中國城市建設規劃的先河,在中國城市發展
史上具有裏程碑式的重要意義。
除了上述重大發現,考古文博學院在田野考古教學和科研中還以基于“互聯網+”的信息化記錄與管理系統爲依托,大量應用包括土壤微結構觀察、地質考古勘探、GIS空間分析等現代科技,整合應用于遺址的環境地貌複原、聚落分析、骨器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考古文博學院研發的“田野考古數字化記錄與管理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