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5日,经过多轮激烈角逐,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发掘的河南淮陽平糧台城址,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发掘的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从全国1000多個考古发掘项目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至此,自1990年国家文物局开始评选年度十大考古发现以来,北大考古师生参与的重要考古发现已达34项,位居全国高校首位。
河南淮陽平糧台城址
平糧台城址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大連鄉大朱莊村西南,1980年由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發現並發掘,是中國最早確認的新石器時代城址之一,曾激發了中國考古學界關于早期城市與文明起源等問題的熱烈討論。2014至2019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組成聯合考古隊,對城址進行了系統勘探、調查與發掘。
六年間,考古文博學院師生共計80余人先後參與了遺址的調查、發掘和研究工作。依托北京大學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建的教學實習基地,考古文博學院的《田野考古實習》課程及由學院承擔的2019年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實踐訓練班均在此進行,先後共有在校本研學生60余名和在職學員20余名參加此類教學培訓。通過培訓,既完成了平糧台遺址大面積多年持續的考古發掘工作,又把北大考古團隊研發的數字化考古系統和理念推廣到全國的考古實踐當中。
依托于考古文博學院完備的學科體系,平糧台考古在遺址現場保護、多學科綜合研究等方面也得到院內全方位的支持,實習基地成了打通院內文化遺産、科技考古、文物保護等領域的大平台,各研究方向老師均在遺址所在地舉辦過專題講座,文物保護專業的師生更是多次前往遺址現場,對工作站文保實驗室建設和特殊遺迹遺物的現場保護提供了極大的支持和幫助。
平糧台遺址的發掘和田野考古實習同時得到了北京大學各職能部門的大力支持,2019年學校各部門還組成考察團對遺址發掘和田野考古教學實踐進行了現場考察。
近六年來的發掘和研究,確認這座古城的延續使用時間大約在距今4200—3800年之間。通過鑽探發掘揭露和確證了平糧台布局方正、中軸對稱的城址格局,城內長寬各185米,城內使用面積約3.4萬平方米;加上城牆寬度,則城址占地總面積約5萬多平方米;若再包括外側城壕,長寬大致各310米,面積近10萬平方米。發掘並複原了城內完整的排水系統,由城內居址日常排水、城牆排澇和城門通道排水幾部分組成,陶排水管,節節套扣,構思精巧。此外,遺址還發現了中國最早的“雙輪車轍”,並出土一系列反映多元文化影響的高等級遺物。
平糧台古城遺址平面方正規整、內部中軸對稱的特點,無疑是中國古代城市規劃思想的最早源頭,在城市發展史上具有裏程碑式的突出價值。城門及城內發現的多處陶水管排水設施,也爲研究早期城市的水資源管理系統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線索。作爲豫東地區的區域社會中心,平糧台古城出土的各類遺存,還從不同層面展現了中原龍山文化的地理優勢和文化特質,是新石器時代末期各區域文明間交彙融合的集中體現。

平糧台遺址發掘現場

平糧台遺址考古項目領隊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秦嶺指導發掘

平糧台遺址出土器物

平糧台遺址出土器物
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
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随州市博物館和曾都区考古队联合发掘。本次曾公求、曾侯宝和曾侯得三组曾侯墓葬及其车坑、马坑及相关不同级别贵族墓的发掘,弥补了春秋中期曾国考古的缺环,以考古发掘构建了最完整的周代封国历史材料。枣树林墓地铜器铭文,涉及曾国族系、官职、音乐,以及昭王南行和东周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关系,是理解春秋时期南方地区诸侯国政治、文化、科技的重要资料。曾国历史从传世文献记载不明,到考古揭示出清晰的国君世系、社会阶层、文化面貌,体现出考古写史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此外,墓地布局清晰、随葬品组合较为完整,对研究东周时期曾国的墓葬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出土的大量青铜礼乐器,对于深入探讨周代的礼乐文化面貌及其变迁提供了重要资料。
考古文博學院自2012年參與葉家山西周早期曾國墓地考古工作以來,與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密切合作,聚焦商周南土、中原與邊疆、金道錫行等重大學術問題,聯合開展田野考古調查、發掘、科技檢測與文物保護工作,並合作進行本科教改項目實踐,研究團隊陸續榮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2項和重點項目1項,多名博士和碩士生參加研究,在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均有重大收獲。

M190(曾公求)編鍾組合
六十多年來,北大考古堅持“授業于田野之間、樹人于實踐之中”理念,一代代北大考古人筚路藍縷,薪火相傳,紮根田野,埋頭苦幹,將立德樹人和教學科研有機結合,形成了引領中國考古學的“北大模式”。
據悉,本次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線上終評會由央視新聞負責推廣,共計1億多人次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