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又傳喜訊,在2017年4月12日中國文物報社和中國考古學會聯合主辦的“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上,考古文博學院參與合作發掘的“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及"湖南桂陽桐木嶺礦冶遺址",成功入選“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一、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
发掘单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天门市博物館
據考古文博學院參與石家河遺址考古工作的張弛教授介紹,石家河遺址近年來發掘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爲我們帶來了對本遺址以及對長江中遊地區文明化進程的新認識。
第一,在石家河遺址中心部位的譚家嶺地區,發現了油子嶺文化時期面積超過20萬平方米的城址,是迄今所知長江中遊地區早于屈家嶺的城址中面積最大的一處。這表明,石家河遺址自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800年,一直是長江中遊地區社會和文化發展的核心地點。

▲石家河城西地表現象
第二,譚家嶺地區發掘出龍山時期隨葬玉器240多件,其中有很多前所未見的造型,爲我們認識龍山時代玉文化交流以及當時社會的精神世界帶來新的契機,同時也說明長江中遊地區直至龍山時代仍然是中國文明起源中不容忽視的區域。

▲譚家嶺W8出土虎座雙鷹
第三,屈家岭 - 石家河文化时期城址东南角城墙的确认、三房湾城墙缺口处发掘的城址南城门、西城壕外印信台地点发掘的大型建筑基址及其与之相关联的多组“套缸”遗迹、城内西南隅三房湾地点发掘的大量红陶杯堆积,以及与之相关的大型建筑遗迹都为我们进一步了解石家河古城的全貌带来了更多的证据。

▲三房灣遺址廢棄紅陶杯遺迹
二、湖南桂陽桐木嶺礦冶遺址
發掘單位: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桂陽縣文物管理所
桂陽縣礦産資源豐富,采冶活動曆史悠久,漢置“金官”,唐宋以後爲全國重要金屬礦産和鑄幣基地,明末清初達至極盛。
2016年7月至12月,考古隊以聚落考古理念爲指導,揭露了一批明末清初保存完整、規模宏大的冶煉遺存。經過全面調查,確定當地采用“以礦就煤”的生産模式來降低冶煉成本。桐木嶺遺址中心區冶煉平台的整體揭露,完整複原出冶煉場址的功能布局。遺址出土了國內目前保存最爲完整的古代煉鋅槽形爐作坊,可全面複原當時煉鋅工藝流程。首次發現的硫化鋅礦焙燒爐,揭示出焙燒工藝系中國古代煉鋅史上的一大技術進步。遺址中還存在鉛、銀、銅等金屬冶煉活動,多金屬一體冶煉,也是中國礦冶考古的首次發現。這些發現凸顯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先進水平,對于研究古代手工業場址的功能分區、工藝流程、生産規模、工人的生活及生産力狀況都有重要學術價值。
▲桐木嶺遺址全景照(從南向北拍攝)
▲桐木嶺遺址發掘區功能分區圖(從北向南拍攝)
至此,考古文博學院參與的冶金考古項目連續三次獲評“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前兩次分別爲2014年度的“北京延慶大莊科遼代礦冶遺址群”和2015年度的“湖北大冶銅綠山四方塘遺址”。據參加這三項冶金考古項目的考古文博學院陳建立教授介紹,考古文博學院田野考古曆史悠久,考古工作理念方法先進,多學科研究隊伍強大,與國內外考古機構合作密切。冶金考古是考古文博學院近年來重點建設的考古學分支學科之一,這是冶金考古研究團隊能夠凝聚研究目標、順利開展國內外合作並不斷在田野和實驗室工作中取得重大收獲的原因。陳建立表示,進一步加強礦冶遺址的田野工作,深入研究中國古代冶金技術的外來因素和本土創造,總結中國古代冶金技術與文明發展關系的規律性知識,提高礦冶文化遺産的保護、傳承和利用水平,是冶金考古研究團隊現階段的重要任務。
附: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
(按時代早晚排序)
甯夏青銅峽鴿子山遺址
貴州貴安新區牛坡洞洞穴遺址
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
福建永春苦寨坑原始青瓷窯址
陝西鳳翔雍山血池秦漢祭祀遺址
北京通州漢代路縣故城遺址
浙江慈溪上林湖後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窯址
上海青浦青龍鎮遺址
山西河津固鎮宋金瓷窯址
湖南桂陽桐木嶺礦冶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