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5日上午9点,“古代玻璃的科技考古研究”会议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举行。与会学者包括英国诺丁汉大学Julian Henderson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系杨益民教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温睿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刘松副研究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成倩副研究员,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杨颖东副研究员,英国诺丁汉大学博士生萧扬,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博士生王颖竹,中国科学院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系硕士生刘念。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崔剑锋副教授作为会议发起人,组织并参与了该会议。

“古代玻璃的科技考古研究”會議現場
上午的會議分兩部分,分別由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劉松副研究員和西北大學文化遺産學院溫睿教授主持。
第一场报告主讲人是英国诺丁汉大学Julian Henderson教授,题目为《丝绸之路沿线的古代玻璃研究》。他介绍了丝路沿线几处遗址出土的伊斯兰玻璃(Islamic Glass)和对它们的分析,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对各遗址出土的伊斯兰玻璃进行微量元素分析能够提供相关产源证据,证明地质变化能够体现在玻璃所使用的材料中,并且为示踪提供指纹信息,另外,若结合锶、钕等同位素的分析,能够使得玻璃产地研究更为完善;2、因为大部分伊斯兰玻璃样品在组成上都保持其完整性,所以没有证据表明来自不同地方的玻璃半成品进行过混合并产出成品;3、微量元素分析显示,Levantine地区到伊朗东北部是有玻璃贸易的。尽管大多数样品不是来自某一特定的生产遗址,但也已能够证明这条线路是丝绸之路的一部分;4、本研究第一次采用微量元素结合同位素指纹示踪方法为個体产品遗址和生产专门化的联系提供证据。

Julian Henderson教授作报告
第二場報告主講人是英國諾丁漢大學博士研究生蕭揚,題目爲《土耳其伊斯坦布爾Pantokrator教堂拜占庭中期玻璃的化學與考古學研究》。Pantokrator教堂建于公元1118-1136年期間,蕭揚選取15件取自教堂的玻璃窗作爲研究對象,通過實驗分析探究玻璃的成分、原料及來源,同時考察玻璃窗的成分、顔色與玻璃器皿的關系。樣品均采用EPMA進行分析,結果顯示這批玻璃樣品均爲鈉鈣體系,包含了高鉀高鎂的草木灰玻璃和低鎂低鉀的泡堿玻璃兩類。研究發現,草木灰玻璃于公元10世紀開始出口至拜占庭帝國,草木灰玻璃的出現與拜占庭帝國、十字軍和法蒂瑪王朝(北非伊斯蘭王朝)有關。

英國諾丁漢大學博士生蕭揚作報告
第三場報告主講人西北大學文化遺産學院副院長溫睿教授,題目爲《中國新疆東部地區公元前一千紀玻璃珠的多樣性》。溫睿教授選取西溝遺址、加依遺址、石人子溝遺址出土玻璃作爲研究對象,探究這批玻璃的制作工藝、成分體系以及來源問題。結果顯示,加依遺址出土玻璃均爲鈉鈣玻璃,草木灰是其主要熔劑原料,玻璃應來自西方。西溝遺址玻璃也爲鈉鈣類型,表面有橫紋,可能是纏繞法制成,應在新疆本地生産。石人子溝遺址出土的玻璃爲鉛鋇體系,有的蜻蜓眼表面有劃痕,說明眼圈和玻璃母體是分開制作的,而後將眼圈貼于母體表面,再整體打磨抛光;有的表面未見劃痕,可能是模制成型的,顯示出新疆與中原地區的交流互動。

溫睿教授作報告
第四場報告,主講人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劉松副研究員,題目爲《法門寺地宮出土唐代玻璃器的科學分析》。劉松副研究員以法門寺的各色玻璃作爲分析對象,分析其成分顯示這批玻璃均爲草木灰類型的鈉鈣玻璃,將法門寺玻璃的成分與近東地區出土的玻璃進行比較,發現法門寺玻璃可能來自于敘利亞。法門寺的鈉鈣玻璃具有高鎂特征。這種特征與伊朗、伊拉克發現的玻璃一致,因此法門寺玻璃也可能是在伊朗或伊拉克制作,伊朗東北部城鎮Nishapur可能是其原産地。

劉松副研究員作報告
第五場報告由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成倩副研究員主講,題目爲《西藏阿裏洛布措環湖遺址出土玻璃珠研究》。成倩副研究員選取西藏阿裏地區聶諾山中部的聶諾區1號祭祀坑出土的紅褐色和金黃色不透明玻璃珠作爲研究對象,分析結果顯示紅褐色玻璃珠爲混合堿玻璃,主要著色劑爲銅;金黃色玻璃爲典型的草木灰類型鈉鈣玻璃,玻璃中還發現了銀箔層。通過對比新疆山普拉墓地和印度的混合堿玻璃,推測西藏的混合堿玻璃應與巴基斯坦存在很多聯系。巴基斯坦在公元前2-公元2世紀是當地的玻璃生産地,成倩副研究員推測金珠和銀珠玻璃的生産地很可能就在巴基斯坦的Peshawar。最後結合其他考古材料,阿裏地區可能是印巴北部通往新疆和我國內地的通道之一。

成倩副研究員作報告
下午的报告于下午1:30开始,由英国诺丁汉大学Julian Henderson教授主持。
第六场报告主讲人为中国科学院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系系主任杨益民教授,题目是《关于中国本土玻璃起源的再思考》。杨益民教授梳理了东西方典型玻璃的演化过程,提出了中国国产玻璃的起源问题。他认为中国本土玻璃的起源很可能与汉蓝、汉紫这类特殊颜料的出现密切相关。古埃及人发明的蓝色人造颜料——埃及蓝,是一种晶体和非晶体混合的物质,在一定程度上与玻璃类似。而汉蓝和汉紫与埃及蓝相似,也是这类晶体和玻璃的混合物。汉蓝和汉紫在制作中,需要三個条件:适当原料配比、催化剂铅、足够高的温度。其中,前两個条件很可能是由某些合适的共生矿得到满足;古代先民也早已掌握高温技术。由此,汉蓝和汉紫是有可能产生于金属冶炼活动的,并且汉蓝和汉紫的发现和制造也对玻璃的出现有一定影响。另外,杨益民教授还讨论了钾玻璃的起源,认为其不是起源于原始瓷(钾基玻璃不含高铝)和炼丹术硝石(年代早于炼丹术),可能是从东南亚传入的。

楊益民教授作報告
第七场报告主讲人为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杨颖东副研究员,题目为《成都市出土战国古玻璃的研究》。杨颖东副研究员采用扫描电镜对青白江双元村、实业宾馆、蒲江蒲砚村出土的珠饰进行观察和成分分析,对几個珠子的大致的成分体系以及技术、工艺情况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对几枚特殊的玻璃进行探讨,包括一枚疑似蓝黑釉的费昂斯管状珠。他根据这些玻璃的类型以及成分特点,推测其可能与西北地区同时期的文化有关。

楊穎東副研究員作報告
第八場報告由北京科技大學科技史與文化遺産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王穎竹主講,題目爲《陝西黃陵寨頭河出土費昂斯珠分析研究》。王穎竹介紹了有關中國古代含鉛矽酸鹽材料的主要文獻,嘗試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爲鉛鋇費昂斯和鉛鋇玻璃的關系提供依據,並同時討論矽酸銅鋇和鉛釉陶的起源問題。陝西黃陵寨頭河出土費昂斯珠胎體和釉層的成分相近,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胎體的熔劑含量氧化鉛和氧化鋇均很高,氧化鉛含量甚至超過釉層,再結合胎釉相似的結構特征所反映出的一致性,使寨頭河鉛鋇費昂斯呈現出從早期費昂斯到晚期鉛鋇玻璃的過渡形態,預示了戰國中晚期鉛鋇玻璃的大量出現。寨頭河的部分鉛鋇費昂斯釉層中檢測出中國紫漢藍晶體,而少部分鉛鋇費昂斯釉層中並未發現漢藍顆粒。這說明矽酸銅鋇的産生與鉛鋇矽酸鹽制品關系密切,同時暗示在戰國早期矽酸銅鋇的産生可能是無意識的産物,是以銅作爲著色劑的技術傳統與新的鉛鋇熔劑發生碰撞後的偶然産物。此外,寨頭河墓地中還發現了一例鉛釉的費昂斯,其中沒有分析出氧化鋇,這可能由腐蝕造成,也可能是配方中並未添加含鋇原料。王穎竹分析認爲第二種可能性較大,即這是一件鉛釉費昂斯。該費昂斯的發現可能與戰國晚期出現的鉛釉陶存在聯系。

北京科技大學博士研究生王穎竹主講
第九场报告的主讲人是中国科学院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系碩士研究生刘念,她的报告题目是《新疆东天山地区早期铁器时代釉砂珠的科学研究》。刘念对早期天山地区的考古学背景、样品遗址(萨恩萨伊墓地、亚尔墓地、乌兰托里盖墓地)背景等做了介绍,采用同步辐射显微CT对样品进行观察,认为可能的施釉工艺为起霜法和直接施釉法,成型工艺为内芯成型法。从成分上看,亚尔墓地的高钠釉砂更多受到西亚、埃及的影响,而萨恩萨伊墓地出土釉砂兼具西方和中原地区特征,这种差异体现了两处遗址文化面貌的丰富性以及史前时期新疆地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多元性。另外,乌兰托里盖墓地较其它两处遗址年代稍晚,釉砂风化严重,较难判断来源,仅有一枚高钾釉砂显示其可能受到中原地区文化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大学碩士研究生刘念主讲
第十場報告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崔劍鋒副教授主講,題目爲《淄博顔神鎮出土金元時期鉀鈣玻璃及玻璃坩埚的初步分析》。崔劍鋒副教授對中國唯一經考古調查發掘的古代玻璃制造地——淄博顔神鎮和其出土樣品進行了介紹,對其出土的玻璃坩埚和出土的半成品、爐料等進行了測試。根據不同氧化物之間的關系和古文獻記錄的比較,對基礎配方進行推測。同時采用掃描電鏡配合成分進行微區觀察。最後,得出以下結論:1、顔神鎮生産的玻璃以鉀鈣矽系玻璃爲主,早期以生産圍棋子、發簪等小件器物爲主,顔色多爲天藍色和乳白色;2、玻璃配方有三種,包括矽質原料、鈣質原料、鉀質原料,經過分析,鈣質原料最主要的來源爲螢石,而鉀質原料則可能是鉀鈉長石,這與《顔山雜記》所載配方非常接近,證實該工藝可早至金元時代。

崔劍鋒副教授主講
至此,會議所有報告人發言結束。學者們對于有關古代玻璃研究的許多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學者們各抒己見,互相發問並嘗試提出解決思路,本次會議在多元的思想交彙中圓滿結束。

會議順利結束後與會專家合影留念
撰稿:周雪琪(北京大学)
王穎竹(北京科技大學)
审稿:崔剑锋(北京大学)
攝影:鄒桂森(北京科技大學)
编辑:李凯、商晨雯
排版:刘逸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