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10月23日至24日,“陆疆与海疆:中外交流与社会变迁” 北京大学博士生学术会议成功举行。会议受到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主办,来自吉林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内蒙古大学、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成都博物館、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上海博物館的二十余位博士生和青年学者作了精彩报告和主题发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潘玲教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沈睿文教授、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館副馆长熊昭明研究馆员、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赵德云教授、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姚崇新教授、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张良仁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郭物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系主任魏坚教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倪润安教授和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文博系系主任肖小勇教授对会议报告进行了专业点评并主持讨论。
10月23日上午,“陆疆与海疆:中外交流与社会变迁”博士生学术会议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A101会议厅开幕,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林梅村教授作開幕致辭。林梅村教授回忆起读大学期间没有机缘参与新疆考古工作,在北大就职后也少有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者同仁。与往昔的冷清局面相比,他很高兴看到现在这么多学者和学生参与进来。林梅村教授指出,早前大家主要接触的是有关陆疆的研究,实际上这個领域还有更广的外延,大有可为。中华文明是在内陆和边疆民族的互动中形成的,在国家倡导“一带一路”的背景下,相关考古研究得到了很大支持。林梅村教授鼓励参会学生和青年学者,学无止境,在向专业领域内的前辈学者学习的同时,也要紧跟学术潮流,站到学术的最前沿;同时也应当掌握和运用新方法新技术,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林梅村教授希望学生和青年学者不要怕受到批评和反驳,充分利用当代的条件,主动积极地开展自己的研究。

林梅村教授作開幕致辭
会议分七场报告和讨论,发言者围绕“文化交流和社会变迁”的主题,从解读具体材料、分析地域文化和方法论检讨等多個角度入手探讨问题,共发表论文22篇。
本次会议的一大特色是关注内地与边疆地区的文化互动,强调在宏观的历史背景下对考古材料进行观察。如对辽宁普兰店姜屯墓地、云南個旧黑蚂井墓地和东北地区蒙元墓葬的墓葬研究,对魏晋隋唐时期马具形式和屏风画题材流变的讨论,对东周楚铜器的分类研究,对北魏六镇防线的空间分析和对汉代合浦地区社会面貌的观察,都是在对考古材料进行基础分析和研究后,尝试将其放回历史背景中,以解释物质文化面貌发生变化的深层原因。
會議的另一大特色是在發言中追求以小見大,透物見人。例如通過嶺南地區極具地域特色的聯通器、漢代雙獸搏鬥紋銅刷、中國古代蓮花紋紋樣、遼代陶瓷中的七連環圖案、遼代耳飾、新安沈船和中國古代下颌托等材料中的細節連綴出中國境內南北交流和中外貿易與文化交流的線索,試圖通過物質材料的流動揭示其背後人群的行爲,補充並闡釋曆史時期社會生活的細節。其中,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周繁文老師發表的對聯體器、連通器與Kernos/Pseudokernos的研究特別關注到有關考古材料的時空分布狀況,並構建了獨特的分析模式;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博士生範佳楠通過細致分析新安沈船所載貨物被考古發現時的分布狀態,發現了諸多當時社會活動的線索。
會議兼有關于新見考古材料和研究方法反思的發言。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陳玭老師對海壇海峽周邊相關島嶼調查成果的介紹補充了與會博士生與學者對于東南海島曆史遺迹的認識。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孟原召老師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方笑天博士分別就“海上絲綢之路”研究和國外邊疆考古研究中體現的相關概念與方法進行了介紹與反思。

會議現場
10月24日中午,會議圓滿落幕,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韋正教授作學術總結。
韋正老師首先感謝了各位老師和同學的大力支持,繼而表示本次會議不僅規模高于去年,水平也有很大提升,博士生和青年學者們展現出的理論修養和學術潛力讓人刮目相看。韋正老師總結道,會議的22篇發言按主題可分爲三類。第一類集中探討內地與邊疆地區的文化互動。中原文化曾對邊疆和周邊地區産生巨大影響,邊疆和周邊地區同樣有自己的文化傳統。厘清內地與邊疆地區的關系,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基礎。第二類集中于中外文化交流問題。這些發言並沒有簡單討論某一流入中國或流出域外的文物,而是將文物研究放在東西文化交流和相互涵化的視野下進行觀察和討論。最後一類發言關注考古學研究的重要增長點,包括新見考古材料和對理論方法的反思。韋正老師和與會嘉賓認爲,理論研究應該成爲以後會議的主題之一。韋正老師總結道,發言者們的選題多經精心選擇,立論也都有一定理據,很多問題尚有研究空間,值得進一步鑽研。
本次會議在“陸疆與海疆”主題下,促進了青年考古學者們在中外交流、文化變遷等研究領域的探索,促成各領域青年學者與專家們的深入交流,取得了較爲豐碩的學術成果。

參會人員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