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先秦時期中原與邊疆地區冶金手工業考古資料整理與研究》正式啓動

  2018年4月12日,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先秦时期中原与边疆地区冶金手工业考古资料整理与研究》启动会议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镇江博物館、北京科技大学、郑州大学、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的30余位课题组成员,以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吴小红教授、孙庆伟教授参加会议。会议由课题首席专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陈建立教授主持。

 

 

  陈建立介绍了课题的缘起、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子课题设置及研究重点,指出古代金属的生产、冶铸技术的发展与传播等问题与矿产资源和社会形态均有一定关系,而中国古代冶铸体术体系的形成是中原与边疆地区互动的结果,但以往研究还有很多空白。设置这项课题的目的,就是想通过先秦时期中原、南方和北方地区冶金手工业考古资料整理与研究、冶铸遗物检测分析资料整理与研究以及冶金手工业考古理论与方法研究五個子课题的研究,对已有冶金手工业考古资料进行基础性的系统梳理工作,为深入开展冶金手工业的区域特征、原材料和产品的控制与流通、生产管理和社会组织等问题的研究奠定研究基础,同时,尝试寻找探讨先秦时期中原与边疆地区冶金手工业的异同与相互关系的探索途径,重点解决中国铜铁冶金技术起源及关于铜锡资源流通的“金道锡行”问题。因此,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既要有大的时空框架体系,更要聚焦在具体遗址甚至遗迹单位上进行具体研究分析,从宏观和微观多個层面系统分析中原与边疆冶金手工业的关系,建立互动和相互影响的时空网络,立体地复原当时冶金手工业的全貌。该课题应注重研究方法的构建,注重原始材料的整理,注重实验数据的准确,注重数据库的构建,注重各种信息的综合揭示,并建议各课题组成员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应该“慢下来”,多思考一些基础问题,夯实研究基础,做好基础性工作,争取获取有真正意义的突破性进展。

 

 

  受“先秦時期中原地區冶金手工業考古資料整理與研究”子課題負責人劉海旺研究員委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楊樹剛副研究員就該子課題的研究目標和工作計劃進行了簡要介紹。他表示,將盡力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所藏先秦時期冶金考古資料特別是鄭州商城出土鑄銅遺物進行系統整理,根據已有研究成果(如鑄銅作坊的布局和功能等)來設計整理方案,開展多學科的綜合研究。另外,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正對魯山望城崗冶鐵遺址進行重新發掘,對渑池窖藏鐵器進行整理,也需要根據考古學背景,課題進行過程中,也可以對這兩批材料的檢測分析成果進行整合研究。

 

 

  鄭州大學郜向平副教授介紹了荥陽官莊春秋早期鑄銅作坊及漢代鐵器窖藏的調查和發掘情況,並特別指出發掘材料的檢測不是簡單出一份檢測報告,更重要的是,應該從方法上思考如何解釋檢測數據,如何與其他同時期同類遺址進行比較分析,這才應該是資料整理與深入研究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南普恒博士讲到,在矿冶遗址方面,山西的矿冶遗址考古主要围绕中条山开展工作,而铜器的检测分析主要围绕晋国出土青铜器材料,但检测的资料时代并不平衡,春秋时期的数据丰富,战国时期的数据还不够充分,整体上看还需要完善数据,可通过本课题推动山西冶金考古研究的深入发展。他建议,对于冶金考古数据库建设,在搜集相关数据时,应该把文物资料也应纳入进去,建立一個多重检索的系统,包括遗址、年代、发掘者等等。他强调需提高分析数据的可信度,并要根据实际问题进行判断,避免过度解释。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劉煜副研究員介紹了二裏頭遺址和殷墟遺址冶鑄遺物的分析工作,指出殷墟可以看出鑄造程序的各基本環節,但仍有缺環。所以,如何從田野和室內整理判斷廢棄堆積所代表的生産環節或工序需要進一步研究。從洹北商城的研究來看,其技術選擇是和商代晚期是有一定不同的,但是這種變化還待更進一步的研究。從安徽阜南台家寺和洹北商城出土鑄銅遺物的比較,可深入研究商代中期中原與邊疆的關系,但首先要把中原的工作要做好,爲研究周邊地區提供比較標准。對于冶金考古理論的探討,她認爲,要把標准清晰化,還要把這些標准進行科學的解釋,最起碼可以梳理這些標准的由來和發展。她以PXRF方法在冶金田野考古中的應用爲例,對所謂“白大褂陷阱”進行了解釋,強調科學分析不是簡單的數據處理。

 

 

  受“先秦時期南方地區冶金手工業考古資料整理與研究”子課題負責人方勤研究員委托,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陳麗新副研究員表示,將盡力協助其他課題組成員完成該課題的各項研究任務。她特別指出,因很多基層考古單位很欠缺冶金考古知識,建議應依托課題的學術力量舉辦冶金考古培訓班。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徐長青研究員認爲本課題一方面需要對既有資料進行重新理解,借助課題的方式推動工作,另一方面也可隨時根據已有資料存在的問題,有目的地開展田野考古調查與發掘,獲取新資料。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崔濤和李文歡館員也分別介紹了瑞昌銅嶺銅礦冶遺址和上饒包家唐宋金礦遺址的田野工作,均表示在礦冶遺址發掘過程中會碰到一些與居址、墓葬完全不同的遺迹現象,需要更多的檢測手段的介入,對遺迹進行深入闡釋。

 

 

  武漢大學何曉琳博士以阜南台家寺和盤龍城遺址爲例講到,作爲傳統考古學者,很難對冶鑄遺物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但在田野發掘之後把樣品直接交給科技檢測人員進行分析,也很容易丟失在發掘之中提取的信息,因此在發掘過程之中,即引入科技方法在發掘現場檢測、提取冶金方面信息,可幫助遺迹性質的判定並指導下一步的發掘。爲便于比較,他建議台家寺、洹北商城及其他遺址出土冶鑄遺物采取同樣的檢測研究方法,鑄造遺址應進一步和礦冶遺址結合,探討礦物原料的來源問題,並依次來研究中原與邊疆的關系。

 

 

  镇江博物館何汉生研究员介绍了江苏镇江孙家村冶铸遗址的性质认定过程。目前当地工作者把孙家孙遗址纳入大岗遗址群,内含吴国的王陵、台墩遗址和铸铜作坊,怀疑此处可能存在早期吴国的都城遗址。对其中的铸造生产,还需要借助科技手段对遗迹性质进行判断,也需对出土青铜器进行检测分析,研究其与当地生产作坊的关系。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高成林研究員講到,湖南既往開展的礦冶考古工作不多,因冶金常識不足,可能導致在田野考古中會忽視一些冶鑄遺物,他建議在發掘過程中讓科技考古工作者進入考古現場,和傳統考古密切合作,選擇更有代表性的樣品,采樣時也要注意有足夠的樣品量。關于數據共享問題,他建議比較不同儀器、不同人員對同一件器物的分析結果。

 

 

  “先秦時期北方地區冶金手工業考古資料整理與研究”子課題負責人王輝研究員認爲,設置這項社科基金課題本身很有意義,但可能目標過于宏大,建議縮小研究範圍,重點要立足于實際資料,就西北地區早期青銅時代的年代問題、先秦時期西北地區與中原地區的聯系、冶金術對社會結構的影響以及在文明進程中的作用等問題進行深入研究。他建議,需要對以往研究成果再認識,也需要把一些遺址放到更大的時空範圍內去觀察。他強調,普及冶金考古常識、選擇並依托可長期持續工作的冶金考古遺址進行發掘和培養人才對于長期研究的重要性。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于建軍研究員針對新疆早期冶金考古研究存在的問題,建議加強對新疆地區礦冶遺址的調查,加強對礦渣和陶範等冶鑄遺物的系統分析,並加強年代問題的研究。

 

 

  甯夏文物考古研究所馬強副研究員指出,甯夏地區以往冶金方面的研究還不多,除中衛照壁山銅礦遺址以外,甯夏地區尚未發現其他銅礦遺迹。照壁山銅礦遺址從目前的考古調查來看開采時間是在漢代。上世紀八十年代該銅礦亦被開采。這也是目前所知甯夏唯一的一處銅礦地點。遺址區域分布有大量的煉渣等,冶金相關的遺迹需要冶金考古背景的專業人員參與共同開展考古工作,所以今後可加強中衛照壁山礦冶遺址的田野考古工作。另外,甯夏在古代是農牧分界的區域,有著豐富的遊牧文化墓葬,出土大量北方系青銅器,諸如中衛狼窩子坑,中甯倪丁村,固原楊郎,彭陽王大戶等,可以說從南到北都有該類遺存發現,但是對出土的北方系青銅器的檢測分析研究並不多,但北方系青銅器的來源問題一直是學術界所關注的課題,需要冶金考古相關人員介入進行深入研究。甯夏彭陽姚河塬商周遺址入選2017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該遺址城牆、諸侯級別大墓,鑄銅作坊,甲骨文等要素俱全,是一處西周文化早期封國都邑城址。姚河塬鑄銅遺址通過勘探和發掘確認有儲水池、烘範窯、儲泥池、道路、灰坑等遺迹,出土的陶範可分爲容器範、車馬器範、工具範。鑄銅有關的遺物主要有鑄銅工具、煉渣、爐壁、鼓風管(嘴)、範泥等。從發掘結果可以肯定,這是一處西周文化的鑄銅作坊。以往發掘的西周文化的鑄銅作坊較少,主要集中在周原、洛陽成周等王畿之地,總計不超過5處,其他地區雖見陶範,但沒有發掘到鑄銅作坊。姚河塬遺址鑄銅作坊,是目前所知西周早期位置最西北的一處。該作坊的發掘,必將有助于西周鑄銅技術體系及鑄銅業的深入研究。更是目前西周鑄銅業中心與邊緣對比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難得資料。他表示盡力配合本課題的相關研究工作。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种建荣副研究员因故未参加会议现场讨论,但表示一定将陕西古代冶金的问题做好,特别是做好周原、周公庙、清涧辛庄及正在发掘的刘家洼等遗址的冶金考古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工作。 “先秦时期冶铸遗物检测分析资料整理与研究”子课题负责人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李秀辉副教授认为,该子课题的任务是分区收集、整理以往研究数据,详细列举各种数据的信息,对以往检测方法进行整理。但把以往研究成果建立数据库,因研究对象非常复杂,以何种标准将复杂的研究对象整合在一起需要深入讨论。比如,根据研究对象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检测手段,数据千差万别;早期检测结果与后期研究结果可信度存在较大差别;数据库涉及到数据、照片和线图等各方面资料的采集,如何与考古背景密切结合,都存在需要从方法与技术两個角度的考量。再比如,除采集样品的问题外,古代器物的不均匀性是大于均匀性的,因此必须对取样部分进行描述。还要注意检测方法的选择对结果的影响。现在,国内文物科技方面已有一些行业标准,因此,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号召大家采用相同的采样、检测、分析手段方法,建立行业标准。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周文丽副研究员认为,该子课题虽然研究的是先秦时期,但是历史时期的相关记载(采矿、税收、流通等),或者是历史时期其他门类手工业遗址的研究,可能对研究操作链、生产链等问题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另外,对常见的冶金遗迹、遗物的照片做一個工作手册或图册,可以对今后的工作提供很大的帮助。

 

 

  “冶金手工业考古理论与方法研究”子课题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常怀颖副研究员从该子课题的要求、学术史梳理及冶金考古理论与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思考。他指出,因历史时期的破坏、自身功能分区以及发掘面积有限三個因素,目前已公布的铸铜遗址相关遗迹都非常不完整,且多为历次生产活动的废弃物和废弃堆积,而冶金手工业作坊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对遗存的功能和共存关系判定。因此,落实在田野考古发掘上,一定要从理解铸铜操作链的角度出发,将各类遗迹与遗物放置在生产场所的背景之中,对标志性遗迹、遗存的经常性共存关系进行仔细辨识。在对以往铸铜遗址考古资料整理与研究时,也应将零星的发现都放在生产作坊的背景当中进行系统考虑。他还提出,因以往冶金考古研究人员的学科背景不同、检测手段不同、研究理念不同、取样方式不同,在冶金考古研究中事实存在田野考古和实验室检测的“两张皮”以及对检测数据的不当解读现象,这些情况造成了当前一些冶金考古重大学术问题存在的分歧。若要构建冶金考古的理论体系,或者推广一套“普适性”的话语体系或者方法、理念,坦率讲是比较困难的。但回顾过去,总结成果,反思教训,展望未来,一定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他强调,冶金考古理论方法的创新,在资料积累尚未达到一定程度之前,是不大可能出现理论方法的范式革命的。在当前的学科发展状况下,更现实的做法是,对中国冶金考古近九十年来的发展历程进行学术史的考察,以此发现研究范式、问题导向和学术分歧产生的原因,这样会有针对性地确定未来的研究道路。同时,他希望能形成两個指导手册:一個是田野发掘与整理的指导手册;另一個是采样与实验室检测分析的指导手册。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张吉简要概括了目前的冶金考古科技研究现状,指出以东周时期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数据来看,以往主要关心溯源研究,从中寻找差异。但从学科发展的方向看,其实更应该关注中原及周边地区所用金属资源随时代、发展变化的高度共性。他认为,科技检测方法在不断进步,与考古学的结合日益紧密,冶金考古的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雷兴山教授再次强调了冶金考古理论与方法研究的重要性,并期待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初步提出一套适合于中国考古学的冶金考古研究解决方案。

 

 

  孫慶偉教授感謝各兄弟單位對冶金考古工作的重視以及對本課題的支持,並指出冶金考古最終還是要解決考古和曆史問題,研究的問題會決定數據的收集與處理方式。同時,課題研究需要將傳統考古和科技考古的學者召集在一起,在研究方法上推進多學科合作的發展。從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角度而言,更希望在課題的研究過程中,不但在理論方法與具體研究中取得突破,還應該以科研帶動教學,培養一批後繼的青年研究人員和學生。

 

 

  吴小红教授就本课题与她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前丝绸之路东段青铜文化的年代学研究》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说明,她代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感谢各兄弟单位对两個课题的支持。她认为,借由这些研究课题,可以把传统考古和科技考古学者集合在一起,针对包括冶金考古在内的各种新兴科技考古学分支,进行综合研究。她认为从目前的考古工作发展趋势看,多学科合作是常态,更是趋势,但客观认识实验室技术的分歧与局限,尤其是通过梳理学术史的研究进行理论、研究方法的探讨是非常有价值的。她建议该课题以问题为导向,在有限的时间、人力、经费的条件下,将一系列问题有效、系统地串联起来,并有针对性的解决几個具体的学术问题。比如,可以集中力量首先把中原先秦时期的冶金考古情况梳理清楚。同时,她特别强调应该格外重视冶金手工业生产的年代问题,在大的时空框架体系内,才能讲好中原与边疆的关系。

 

 

  會議明確了各課題組成員的研究任務,確定了課題組秘書及各子課題聯系人,形成以下四點共識:

  第一,本課題應有明確的問題意識。本課題的研究要重新審視以往的研究,一方面對已有的冶金手工業考古材料進行系統整理,另一方面也要對以往工作的不足加以完善,並從中獲得新的研究資料;以發現的問題爲導向,集中時間、人力和經費深化理論、研究方法的探討,解決特別是冶金生産的年代及冶金手工業的生産布局問題。因此,本課題需要重視考古現場的綜合研究,即在認真梳理遺迹現象的基礎上,重視田野發掘中與冶金有關的一些現象以及田野現場檢測技術的運用,有針對性地采集樣品並展開系統分析,提取更多的信息。

  第二,本課題應處理好中原與邊疆的關系。中原地區以往發掘資料資料豐富,整理難度大,是本課題的關鍵,需要持之以恒,團隊協作,以統一標准開展整理與分析工作,夯實研究基礎。邊疆地區冶金手工業區域空白多、新發現考古資料多,與更廣闊區域聯系複雜,冶金技術發展年代序列不完整,需要課題組成員掌握更多研究資料,拓寬研究視野,從整體上把握中原與邊疆的關系,並重點關注中原與邊疆地區過渡地帶的冶金手工業發展面貌。

  第三,本課題應重視冶金手工業工作方法研究。至少在課題結項時,能夠提出一部冶金考古研究手冊。另外,在數據庫建設上,應建立一套多重檢索系統,不僅僅是金相、成分、鉛同位素等冶金考古中檢測的數據,還要將考古背景信息融入數據庫中。

  第四,本課題應爲冶金考古的長期發展培養人才。在研究過程中,要重視基礎性工作,應選擇一些可長期工作的地點,既可以解決具體問題,也爲人才培養提供基地,更重要的是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培養一批能夠將田野考古到實驗室分析兩方面緊密結合的冶金考古研究人才,整體促進冶金手工業考古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