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下午,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结果正式向媒体公布。两小时后,张贴着“钟鼎相和 弦歌不断”“风雨苍黄 繁华暗歇”海报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多功能厅座无虚席。由中国文物报社和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信息資料中心和共青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委员会承办的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进校园讲演会活动首站就来到了北大。
刚刚荣膺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湖北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和贵州遵义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的发掘者们和观众如期而至。“我们今天讲演会的两個项目是两周之前与主办方中国文物报社商议确定的,当时还是25项入围初评的项目,并不确定这两项一定可以评上”,担任本次活动学术主持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徐天进介绍说,主办方基于学术的专题性和申遗热点,选择了这两项最新发现向公众进行宣传推介。
在活動前期推廣的微信平台上,公衆對發現的成果表現出爆棚的期待和參與的熱情。
在央視探索發現節目的短片暖場後,活動在火熱的氣氛中開始……

“牵手”进校园 轻松做汇报
“今天對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天”,湖北棗陽郭家廟曾國墓地的發掘領隊方勤難掩激動的心情。“我今天專門換了與周必素女士相搭配的衣服,我們倆這次是‘牽手’進校園”,方勤幽默的開場白,使全場的氣氛瞬間輕松起來。他從墓地概況、發掘與保護、墓葬形制、出土遺物等方面介紹了湖北棗陽郭家廟曾國墓地的最新考古成果。
“美女所长”周必素也是今年十大考古终评会上仅有的两位女性汇报人之一。在这個常人认为是男性事业的考古学科中,女性的参与始终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尤其是活跃在田野中的女性考古人。“刚走下了十大考古‘评台’,又走上北大考古讲台”的周必素带来了贵州遵义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的发现情况,并为观众展示了最新的实验室考古成果。杨价墓女棺中出土的金冠造型精致,金丝直径不足半毫米,引得观众们阵阵惊叹:不愧是当时“土豪”的首饰!

嘉宾齐亮相 精彩做点评
徐天進、劉緒、齊東方、秦大樹、李梅田等相關學科重量級嘉賓的參與,爲本次彙報會增添了濃厚的學術氣息。會場的嘉賓席經過了精心的布置,講演結束之後,嘉賓轉身面向觀衆,方便進行互動交流。嘉賓們從專業的角度,對兩項發現的學術價值和意義做了闡述。
刘绪教授用一口亲切的山西口音点评了郭家庙曾国墓地这项发现。他说,目前两周考古中曾国的年代序列在各诸侯国中是最丰富的,从西周早期到战国早期,只有两個小小的缺环,主要是西周中期和战国中期。研究周代考古,曾国的材料,从叶家山的西周早期,到曾侯乙、曾侯丙的战国早期,是不可缺少的。
“方馆长戴了一条红领带,周所长戴了一条红围巾,我就从两個红色开始说起。”齐东方教授幽默地说。他首先赞扬了杨价墓发现的意义,该墓为土坑木椁墓,且没被盗,是非常难得的发现。墓中金银器的发现不仅反映了墓主人的“土豪”生活,而且能看到土司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女棺中发现金冠,金冠并非一般人所用,可见这座墓的独特之处。郭家庙曾国墓地也有非常重要的发现,发现了最早的鎏金,还有金虎饰件。在曾侯乙墓中发现中国最早的黄金饰品,文献记载“楚国多金”,此次郭家庙发现金器是很重要的。
秦大树教授也肯定了杨价墓发现的重要性。他谈到,目前在西南地区有两個很重要的发现,一個是播州杨氏土司墓地,一個是四川的安炳墓,二者等级基本是相同的。对杨价墓的时代为南宋的推断他认为是正确的,原因之一是出土了金花银器双鱼盆,这类器物在南宋后期有比较多的发现。土坑石椁墓是成都平原周边山区流行的葬制。已经发现的土司墓,八座都是土坑石椁墓,只有杨价墓是土坑木椁墓,虽然木椁墓比较难发现,但是由于尚有二十几座土司墓没有被发现,所以木椁墓不一定只有这一座。
從文化的角度來看,以楊價墓爲代表的播州土司墓受到強烈的漢文化的影響,在頭箱裏發現的金銀器,屬于宋代流行的盟器神煞、明器、生前玩好等隨葬品中的生前玩好類。墓中出土的金銀器,一套勸盞,一套茶托盞,以及香注瓶,正好代表了香酒茶,茶酒供奉是宋代葬制中很重要的一類,可以看到他們在生活上和中原漢地有非常密切的聯系。所以,秦大樹教授支持楊氏是漢族人的觀點。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梅田认为西南地区的土司遗存考古代表着一個新的研究方向。讨论土司遗存时应考虑其军事防御性以及边远与核心的问题,土司文化有一种趋向中原的认同感。另外,土司遗存公众考古活动的开展有其有利的方面,因为周边居民和土司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联系。



观众频发问 争相做互动
在觀衆席中,除考古專業的學生以外,也不乏校內校外的考古愛好者、新聞媒體記者等。在提問環節,觀衆踴躍發言,提出了許多專業性的問題。
怎樣認識西南地區石室墓中發現的“啓門圖”,其與中原北方地區的區別和聯系以及其作用。秦大樹教授認爲成都平原周邊地區墓葬形制與北方特別接近,這一影響可能是通過蜀道來自中原地區,所以可以用中原北方地區“啓門圖”的含義來解釋西南地區同類遺存。
來自林科所的一位觀衆提問,木質文物能帶來什麽信息,怎樣發揮木材在考古研究中的作用?郭家廟曾國墓地的發掘者介紹了該墓出土漆木器的清理和保護工作;周必素所長介紹了播州楊氏土司墓木棺的樹種鑒定情況。
关于曾楚关系、曾国迁都动因的提问,刘绪教授结合曾、楚的考古材料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徐天进教授也结合商周考古的材料,指出了大墓与大型遗址的关联性。他说,这些年考古发掘从墓葬的发掘到墓地发掘到聚落发掘,注重思考遗址与墓葬的关系,是一個理念上的进步。
针对宋代金银器上复古之风的提问,齐东方教授说,宋代青铜器、金银器上的复古之风,是当时社会的一個思潮。
觀衆提問環節氣氛熱烈,原計劃九點半結束的講演會,向後推遲了十多分鍾。活動結束時,工作人員爲到場嘉賓獻上花束,再次表示祝賀和感謝。在觀衆不舍的掌聲中,201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進校園講演會·北大首站活動圓滿落下帷幕。
精心准备 只为连接公众与考古
這是一場精心准備的公衆考古的盛宴。
为了让公众尽可能多地了解十大考古评选活动的背景,了解这两项考古成果,活动承办方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信息資料中心精心设计了颇有大片感觉的活动海报,一经微博、微信推出,吸睛无数并被迅速分享;提前制作的精美宣传册和宣传页颇为抢手,有关两项发现的相关报道、背景资料、相关研究文章一应俱全,为听众提供了多角度、全面的信息。活动参与者不仅聆听了来自一线的发掘领队的详细报告和相关领域专家的精彩点评,同时也在现场与领队、专家们进行了深入地沟通和探讨。

“紙上考古”的微信公衆號上,與中國文物報社合作完成的曆年十大考古新發現分布地區、時代、類型的統計以圖表形式直觀地展現在讀者眼前。
自1990年至今,24届,240個入选项目,在主承办单位以及全体考古人的努力下,极大地推进了考古学科的发展、考古知识的普及和文物保护意识的培养。通过广泛的宣传,促进考古成果向社会转化,连接公众与考古,是考古人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