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技術與中華文明”第一次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

  

     

      1月16日,“冶金技术与中华文明暨长江流域矿冶遗址联盟第一次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本次会议由长江流域矿冶遗址联盟主办,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承办,来自全国20余家学术机构的60余位学者参加会议。

  爲打破地域行政界線,實現跨區域的學科聯合與互動,搭建科技考古與田野考古的融合平台,更好地推進冶金考古的進展,由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四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倡議發起,于2015年5月30日成立了“長江流域礦冶遺址聯盟”。近年來新發現層出不窮,在新技術和理念引領下,冶金考古有了顯著的進展,由此確定了會議由新發現與研究成果通報和合作研究的頂層設計兩部分內容組成。

  北京科技大学李延祥分享了其团队在长江中游矿集区54個小流域的田野调查情况。长江中游地区目前已知的矿冶遗址所反映的冶金生产体系有不同等级区分,以较简单的矿冶生产体系最为多见,少数高等级体系和中原地区接近。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陈树祥介绍了大冶铜绿山四方塘地点的考古新发现。该遗址2014~2015年间相继发现了东周和宋代的选炼遗迹,2014年发现的墓葬区学术意义重大,为两周时期铜绿山矿冶工业流程中的管理与保卫者研究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资料。武汉大学考古学系张昌平介绍了盘龙城遗址小嘴地点新发现的冶铸遗存。武汉大学何晓琳与北京科技大学刘思然联合汇报了曾发现龙虎尊的安徽阜南台家寺遗址新发现的一处商代铜精炼的遗址。在台家寺遗址商代台基东侧发现了冶铸遗迹,首次发现了商代铸铜作坊使用石灰铺地防潮的迹象,确认了该遗址应用纯锡料配置合金。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莫林恒、肖亚介绍了该所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合作在湖南桂阳县开展的矿冶遗址调查情况和初步检测分析结果。密集分布的瓶形坩埚和炼渣显示桂阳县境内的矿冶遗址选炼对象以锌为主,亦生产铜、银、铅等金属,年代自汉代至明清时期延续不断,部分遗址不排除属于官方控制的矿场与冶炼场,发现的双排冶炼炉和炉渣等遗物,为进一步探讨“银锌壳”法(派克斯法)自铅中提取银的技术提供了关键资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陈建立以《关于冶金考古的几点思考》为题,对长江流域的冶金考古工作进行了综述,并指出了未来的工作应集中在长江流域冶金起源、区域特征、确定采样和分析标准、数据库的建立等几個方面展开。

  與會代表普遍認可突破行政地域限制構建區域互動的學術團體,對礦冶遺址與冶金生産進行專題研究的模式,爲資料、信息和人員的充分交流,搭建了平台,整合學術資源,充分發揮各類研究優勢,提供了極好的組織結構和研究範式。將實驗室延伸至野外,在田野發掘、取樣全程與科技分析檢測充分結合的研究方式,由器物研究轉向了背景研究和社會行爲模式研究,代表了中國考古學未來的發展方向。

  會議代表認爲,長江流域礦冶遺址聯盟的下一步工作要更大範圍地吸引其他相關各省市和各高校的研究力量,完善組織架構,充分挖掘學術潛力,有針對性地涉及學術課題聯合攻關,建立統一的采樣、發掘和分析標准,設計建立可共享的數據庫,進行了大數據分析,培養相對固定的研究團隊,爲推動中國礦冶遺址和冶金考古的發展探索新的研究道路。

     (文章来源:中国文物信息网 原文刊于《中国文物报》2016年1月19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