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疆與海疆”博士生學術會議圓滿閉幕

  2016年10月10日至11日,“陆疆与海疆:考古所见内陆与边疆的文化互动”博士生学术会议在北京大学顺利举办。会议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主办,来?中国人民大学、西北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北京大学的近二十位博士和青年学者发表了精彩的发言。国家文物局水下遗产保护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姜波、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潘玲、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及博物館学研究所所长魏文斌、广东省博物館馆长魏峻、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赵德云、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林梅村、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研究员陈凌对每场演讲都进行了专业点评。

 

  ▲北京大學林梅村教授對發言進行點評

 

  10月10日上午会议开幕,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韦正教授主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杭侃教授致辞。杭侃教授提出,考古学的发展面临新的转变和机遇,在中外文化交流研究这個领域,北京大学未来若干年的工作和研究重点将围绕以下几個方面进行:边疆与中原的互动状况、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古代交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考古工作的积极参与、外国考古学向国内的介绍等。杭侃教授希望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吸纳更多的年轻学者从事相关方向的研究。

  会议分六场演讲和讨论,发表论文16篇,围绕内陆与边疆的文化互动、中外文化交流两大主题发表主题演讲,对多個时代和研究领域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本次會議的一大特色是注重基礎研究。如對斯基泰文化起源與鐵器東傳關系的分析,對東天山地區早期聚落的考察和研究,對山西高原西漢墓的分區,對北魏至隋唐時期的聯珠紋的類型和流變問題的梳理都屬于基礎性的研究工作,這些研究或對較大地域範圍內的文化進行宏觀考察,或進行長時段的縱向梳理。

  本次會議的另一大特色是最新考古成果的分享。吉林大學趙俊傑副教授帶來了長白山寶馬城金代神廟遺址發掘的最新成果,包括對帶“金”、“癸醜”字樣玉冊的介紹。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飛館員系統介紹了2014—2016年四川境內“荔枝道”沿線佛、道教石窟的重要發現。

  会议发言体现出与会在读博士和青年学者敏锐的洞察力和卓越的思辨能力。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云河博士结合实验考古,细致考察了汉代滚筒滚印技术,指出这项技术可能与西方有关,由此引发出一個深刻的思考,即张骞通西域后,滚筒滚印、小砖起券等技术都可能从西方传到中国,而且首先影响到的是民间层面。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煜副教授以汉代西王母形象与西方传说的关系为切入点,指出了文化交流过程的复杂性,并探讨了传说、历史文献、考古材料在构建古史方面各自的价值和局限性,由此提倡“多元一体”式的研究。

 

  ▲會議現場

 

  10月11日中午,會議閉幕,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陳淩研究員作學術總結。陳淩研究員對本次會議的學術水平給予了充分肯定,指出與會發言者弘揚了考古學科通過實物研究人類文化的良好傳統。同時,陳淩研究員提醒博士研究生和年輕學者要注意文化交流過程中形象和概念增減、遺失和循環回饋現象,相應地,學術研究應當更加開闊而紮實,並提倡博士研究生和青年學者在“一帶一路”戰略的背景下,更加地積極投身到紮實的實踐工作中去。

  本次會議促進了青年考古學者們關于陸疆與海疆研究的實踐、方法與理論的交流,取得了較爲豐碩的會議成果。

 

▲與會人員及嘉賓合影

 

 

撰稿:常钰熙  

 

攝影:劉婷、郜凱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