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3日至15日,首届中欧建筑考古国际研讨会(教外司际[2015]2008号)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会议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和比利时鲁汶大学工学院、鲁汶大学雷蒙德·勒迈尔国际保护中心联合发起,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都博物院、故宫研究院古建筑研究所、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国内知名学术机构合办。会议筛选出来自中、比、德、法、意、奥、荷、美等国的数十名学者提交的论文进行现场发表,吸引了各界学者与相关从业人员500余人次到场参会。会议交流了海内外建筑考古学的最新探索,对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研讨,既拓展了建筑考古学的学科视界,对提升我国在建筑遗产保护实践中的价值认知和保护利用水平也富有启发性。作为中欧建筑考古学术合作的成果,鲁汶大学与北京大学联合推出了针对近代中国天主教建筑的新作《舶来与本土》,同时推出的还有北京大学文物建筑专业的最新力作《万荣稷王庙建筑考古研究》。本次会议得到了北京大学人文基金高级訪問學者配套基金的支持。
5月13日上午会议开幕,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孙庆伟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副校长李岩松、比利时驻华大使马怀宇(Michel MALHERBE)致开幕辞。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杭侃和鲁汶大学工学院建筑系系主任Krista DE JONGE分别回顾了两校开展建筑考古教学、科研的历史与成就。鲁汶大学工学院的高曼士(Thomas COOMANS)教授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徐怡涛副教授还在开幕式上共同宣读了《国际建筑考古学术合作倡议》。

中歐建築考古國際研討會開幕式
爲期三天的主論壇分十一場演講和討論,跨越建築史、考古學、藝術史、科技史、古典學和遺産保護等學科,發表論文37篇,充分展現了建築考古學科的多元關注。四場青年論壇計發表論文32篇,體現了這一領域青年學者的關注焦點和研究水准。中國建築設計院還舉辦分論壇一場,由魯汶大學資深考古學家詳細介紹了歐洲建築考古學家對建築遺址從發掘到保護、展示等各方面的系列成果。

中歐建築考古國際研討會主論壇現場
會議于5月15日閉幕,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孫華教授作學術總結,杭侃院長致閉幕辭。孫華教授高度評價了本次論壇的學術意義,並對建築考古學的學科發展提出期許。杭侃院長希望學術界能夠更多地理解和利用考古成果,以豐富、完善和修正當下的建築曆史學和遺産保護學,促進學科交融,推進學科發展。最後,徐怡濤和高曼士兩位中歐代表,同時也是論壇的核心召集人,向參會學人和工作人員致謝,大會在熱烈的氣氛中落下帷幕。

與會代表合影
本次會議增進了中外學者對建築考古學發展近況的相互了解,促進了建築考古學理論、方法和實踐層面的學術交流,提升了中外學者對建築考古學的學科認同。中外學者普遍認爲,建築考古學不等同于考古學或建築史學,而是兩者的交集,無論中外的建築考古遺址還是中外地面現存的文物建築,均有必要進行系統的建築考古學研究,方能厘清建築的曆史、脈絡、工藝及文化內涵,由建築考古學研究所支撐的保護、管理和利用,才能無損于文物遺産的價值,並使之得以弘揚。
會議取得了較好的學術及社會影響,三天的大會得到了海內外學者的極大關注,特意來京交流、旁聽者衆多,成爲行業內熱議的話題。《中國文物報》、《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文化遺産》、《建築遺産》、《世界遺産》和《遺産與保護研究》等專業媒體列席了本次大會,並將陸續推出深度報道。會議論文集也在緊鑼密鼓地制作中。未來中歐建築考古國際研討會有望繼續召開,成爲世界一流的建築考古學術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