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壇簡介
2022年, 国际博物館协会正式公布了博物館的新定义:
“博物館是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它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向公众开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博物館促进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博物館以符合道德且专业的方式进行运营和交流,并在社区的参与下,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
博物館新定义明确了博物館(Museum)与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紧密相关,又将文化遗产分为物质遗产(Tangible Heritage)与非物质遗产(Intangible Heritage)两大门类,明确了海内外博物館界于未来数年至10年的拓展方向。
本论坛把握最新学术动态,组织青年学者探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博物館建设问题,聚焦讨论博物館在收藏、展示和推扩文化遗产方面的理念与工作, 为未来相关博物館或文化遗产地可能进行的改变提出具体研究方向和政策实践目标。
本次论坛以“遗产展示:博物館的未来十年(Museums in the Coming Decade: Heritage and Display)”为主题,面向优秀的博士生和青年学者征稿。鼓励论文聚焦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议题:
1. 国内外博物館在展示、叙述文化遗产方面的工作与研究
2. 国内外博物館在收藏、展示、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工作与研究
3. 国内外文化遗产地中的博物館建设
本次論壇收到申請表共計42份,經會務組審核,共有15位青年學者參會並作報告。同時邀請16位專家學者出席並參與討論。
主辦單位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世界遺産培訓與研究中心(北京)
中国博物館协会
論壇時間
2023年11月10日-11日
論壇地點
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星光廳
論壇報告
11月10日上午
9:00-9:30
淩靜源(巴黎第一大學先賢祠索邦、考古與藝術史學院)
文化遗产地博物館:扬州之博物館的现状和未来十年
9:30-10:00
胡廣澤(四川文化藝術學院)
时空的沟通:中国大运河博物館情境化阐释路径研究
10:15-10:45
裴玉潔(南開大學曆史學院)
數字展示在文化遺産闡釋中的價值體現——基于已有實證研究成果分析
10:45-11:15
季曦冉(北京理工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
基于文獻計量的壁畫建築圖像數字化展示與傳承路徑分析
11月10日下午
13:30-14:00
黃公達(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场域理论视角下的工业博物館传播:内涵、形式与展望
14:00-14:30
梁蓉容(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張江弛(上海大學文化遺産與信息管理學院)
物質文化研究與鐵路遺産研究話語構建——从中国铁道博物館正阳门馆说起
14:30-15:00
王源(華盛頓大學藝術史系)
遺産地生態的活化展示——動態化、場景感及在地性
15:20-15:50
修玥(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国内博物館漆器收藏与漆器工艺展示现状评述
15:50-16:20
李卓林(莱斯特大学School of Museum Studies & Institute for Digital Culture)
博物館面对作为文化遗产的声景
11月11日上午
8:30-9:00
徐婧(吉林大學考古學院)
中国考古博物館展示发展现状与思考
9:00-9:30
阮可欣(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试论夏商时期遗址博物館策展的物与叙事——以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为例
9:30-10:00
吳宜潔(中國人民大學曆史學院)
日本博物館馆校合作模式研究
10:20-10:50
孫紅芳(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
柔与韧:刺绣艺术与南京大屠杀创伤叙事在博物館的相遇与调解
10:50-11:20
肖懿洋(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
香港英占時期建築遺産的活化和利用——以中環大館和舊大埔警署曆史建築群爲例
與會嘉賓
艾静芳(中国博物館协会副秘书长、研究馆员,《中国博物館》编辑部副主任)
陳北辰(首都師範大學曆史學院講師)
段牛鬥(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講師)
郭洋夢莎(《故宮博物院院刊》編輯部助理館員)
劉菲(故宮博物院考古部助理館員)
錢益彙(首都師範大學曆史學院副院長、教授)
王冬冬(北京科技大學科技史與文化遺産研究院副教授)
徐堅(上海大學文化遺産與信息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
闫志(首都師範大學曆史學院研究員)
袁怡然(《故宮博物院院刊》編輯部助理館員)
周婧景(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館学系副教授)
张剑葳(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长、长聘副教授,WHITRAP 北京中心常务副主任)
曹宏(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館副馆长)
黎婉欣(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预聘副教授)
王思渝(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助理教授、 WHITRAP 北京中心研究员)
李光涵(WHITRAP 北京中心主任助理、《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期刊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