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師、同學:
大家上午好,首先欢迎今年的新同学来到北大,成为考古文博学院的一员,我個人也非常高兴能有机会与大家一同参加今年的开学典礼,见证同学们身份的转变。
我主要从事旧石器时代考古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去年加入考古文博学院的大家庭,所以与大家相似,也基本是一個新人,正在感受和学习着周围的种种,好奇有、兴奋有、困惑也偶尔有,因为这是我们适应一個新环境的正常表现。北大是常为新的,在新的环境成为新的自己应该是我们共同的期望。
学院安排我作为教师代表之一发言本意应是让我说一些对各位新同学而言有助于适应新环境的话,但于我而言这确实是一個不小的挑战,一方面如刚才所言我还是一個新人,另一方面如今的时代发展之快让多年以前的校园生活在今天的借鉴意义似乎不大。不过我倒乐意与大家分享一些与专业学习和研究相关的思考。
前一段時間,團委的老師讓我提供一句教師寄語,我當時正在回內蒙古金斯太遺址發掘的途中,顛簸的路上並不太容易集中精神,腦汁絞盡後我組合了幾句話與大家共勉,希望同學們可以“立足國際前沿,紮根田野,講好中國故事”。這裏的每一句大家可能都聽過好多遍,也非考古學所獨享。這些話乍聽有一些俗套,但細一琢磨卻最有指導意義。首先說立足國際前沿,我們常聽說舊石器時代考古最國際化,因爲回答的都是國際學術界關心的問題,比如人類起源。但在我看來考古學的每一分支都非常國際化,考古學者面臨的是保羅萬象、被時間洪流所改變過的材料,這要求我們要去思考考古材料的形成機制、提取方法等最爲基本的問題,這些是國際化的,一件骨頭不會單純的因爲落在哪一國家的土地上就特別容易被保存下來;文化的形成與傳統、區域環境,甚至一些曆史偶然相關,故而考古材料所表現出來的面貌是區域性的,然而文化與環境的耦合關系、文化變遷的模式與機制等卻是國際學術界普遍關心的問題。立足國際前沿要求我們一方面要有國際視野,另一方面要有肯“硬骨頭”的勇氣和魄力。再說紮根田野,要說田野考古是考古學的根本,應該沒有多少考古學者會提出異議。因爲這是獲取研究數據的第一步,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考古學分析和闡釋的准確性和深度。田野有詩和遠方,有遼闊天空和蒼茫大地;田野也有現實和妥協,有不得不克服的艱難和辛苦;但田野更能收獲友誼、煉就寬容,因爲田野工作最能感受世間的形形色色。紮根田野要求我們有耐心、有定力。再說講好中國故事。在我理解這有兩層意思,我們一方面要用中國考古材料講好中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讓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國;另一方面,我們還應積極走出去,用中國方法、中國智慧研究世界各地的考古材料,講好世界範圍內的人類發展史,爲認識和理解世界提供不同視角,進而互通互鑒。
考古文博学院是一個大家庭,我们有着不同的专业,考古、博物館、文物建筑、文物保护等;其中的考古学同样也是一個大家庭,有着多样的分支方向,旧石器、新石器、商周、汉唐、科技考古等等。那大家或许会关心一個问题,未来学习哪個方向好呢?我想分享给大家的是,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分支各有特点、各有特长,兴趣应该作为指引大家选择方向的首要因素。无论各位同学将来以何为主业,只要学的精、做的专,便各有用武之地,学科也就有了良性的发展。
最後,祝願大家在考古文博學院的學習路上順利並有收獲,開心也多貢獻。未來的中國文物考古事業應有在座各位濃重的一筆。
謝謝大家。